当骶髂关节有损伤或慢性劳损,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关节错开移位。一般情况下,骶髂关节的这种移位多能自行复位,患者仅表现为关节韧带扭伤的局部疼痛症状。一旦移位超过骶髂关节生理允许的范围,会使关节两侧空间镶嵌的凹凸结构相互错开,关节间隙增大,导致连接关节面的骨间韧带处于弹性回缩状态,出现交锁. 关节交锁的出现,短时间内使关节运动功能降低或消失,另一方面则挤压嵌入关节间隙的滑膜组织(骶髂关节下部或称副骶髂关节)和(或)引起韧带损伤、劳损,刺激关节囊内伤害性感受器,出现临床症状。
从长期影响来看,关节面的过度移位造成关节面负荷急剧增加,成为最终出现骶髂关节骨关节炎的始发因素。另一方面,韧带结构的长期被动牵拉,引起胶原结构的蠕变效应,最终松弛,导致骶髂关节失稳。以致一个小小的起床或上床动作,都有可能产生反复错位。由此可见,骶髂关节韧带劳损松弛既是造成关节错位的内因,也是引起错位长期存在的结果,两者互为因果。病理机制实际上是关节错开移位滑膜嵌入的结果,所以又称“骶髂关节滑膜嵌顿”。近年来本病得到重新认识,但看法颇不一致。
一、骨错缝
骨关节错缝是指某些原因使两个关节面之间解剖关系产生轻度的偏移、旋转等移位,或使关节内结构的位置发生微小的异常,最微小者只有1~2mm的错移,发生疼痛和功能障碍仍不能复位的关节,这种关节的紊乱称为关节错缝、错落或称参差,比关节半脱位的错移要小得多。
骶髂关节错缝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最微小者只有1-2mm的错移)而不能自行复位,导致该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和相关软组织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即骶髂关节面的对应关系发生轻微改变而导致局部疼痛与功能障碍者。
(一)髂骨旋转错位
一侧髋骨相对于骶骨及对侧髋骨过度移动而错位,为髂骨错位,与传统理论认识上的骶髂关节错位概念相一致。髂骨错位可根据错位运动的不同轴向而分为骶髂关节上横轴错位及骶髂关节下横轴错位。
1.骶髂关节上横轴错位的临床特征为两下肢出现假性不等长。若脊柱前屈时发生的损伤,致一侧髋骨向后、下方旋转移位,表现为髂后上棘较健侧后凸、下移,同时坐骨结节移向前外方,髋臼向前上方旋转,患侧下肢假性短缩,传统上称骶髂关节后旋错位。若脊柱后伸时发生的错位,致一侧髋骨向前、上方旋转移位,表现为髂后上棘较健侧低陷、上移,同时坐骨结节移向后内方,髋臼向后下方旋转,患侧下肢假性延长,传统称骶髂关节前旋错位。
2.髂骨围绕下横轴相对于骶骨及对侧髂骨过度移位而发生的错位,为骶髂关节下部错位。骶髂关节下部前旋错位的两下肢外观长度基本相同,特有体征为髂后下棘内下方压痛,髂骨缘较骶骨缘凹陷,髂前上棘较对侧上移、凸起;骶髂关节下部后旋错位的体征为髂后下棘内下方压痛,髂骨缘较骶骨缘高隆,髂前上棘较对侧下移、凹陷。
(二)骶骨错位
当脊柱屈伸时伴左右旋转运动,骶骨在一侧或两侧骶髂关节面上产生屈伸一旋转复合运动移位,而第5腰椎和两侧髋骨仍保持原位,造成骶髂关节和腰骶关节的复合错位,也有作者称之为“骶骨错位”。
若脊柱前屈旋转时发生,致骶骨基底部向前、下方旋转移位,表现为患侧第5腰椎横突与髂嵴的距离增宽,患侧髂后上棘向上外方移位,骶髂关节间隙压痛,骶旁沟明显加深,称骶骨屈曲旋转错位,常俗称骶骨低头错位或左倾错位。若脊柱后伸旋转时发生的错位,致一侧骶骨向后、上方旋转移位,表现为后上棘向下内方移位,骶髂关节间隙压痛,骶旁沟明显变浅,称骶骨后伸旋转错位,常俗称骶骨仰头错位或右倾错位。
若骶骨在过度后伸位时一侧受到冲击,骶骨受身体重力及两侧髂骨关节面的限制,受伤一侧被迫向腹侧移位,临床体征为受伤一侧骶旁沟加深,两侧骶髂关节间隙压痛,为骶骨前旋错位。当腰骶关节在过度前屈位时一侧受到冲击,骶骨受身体重力及两侧髂骨关节面的限制,受伤一侧被迫向背侧移位,临床体征为受伤一侧骶旁沟变浅,两侧骶髂关节间隙压痛,为骶骨后旋错位。
二、软组织损伤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主要依靠关节面的凹凸不平相吻合及骶髂关节前后强大韧带来稳定。由于外力的作用,骶髂关节发生过度牵伸扭转或推挤而发生的小关节关系轻度错动,造成小关节排列改变、失稳、嵌卡、功能受限以及所附着的软组织,关节囊和滑膜伴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卡压等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可造成关节前或后间隙的暴力性扩张,进一步发生关节炎症反应。尤其是骶髂关节下部属滑膜关节,对于水平骶骨者发生前旋错位合并下横轴的向后错位,则常可导致髂关节滑膜炎,造成剧烈疼痛。慢性的骶髂关节错位则引起骶髂关节面负荷增高,关节软骨因磨损而逐渐发生骶骨关节面的密度增高,以前称为致密性骶骨炎,究其实质为退行性骶髂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
三、韧带损伤
腰一髂一髋关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纽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
骶髂关节周围有强大的肌肉和韧带,未成年者在损伤错位瞬间有自动复位的可能,即骶髂关节错位后可借助韧带的拉力,使关节面自动还原复位。在自动复位的过程中,髂关节周围撕裂的韧带等软组织可能同时卡入关节中,患者局部疼痛较剧。成年后骶髂关节的关节面间有许多隆起和凹陷,关节错位后靠韧带拉力自动复位可能性不大,这是导致患者长期腰腿痛及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骶髂关节损伤波及骶尾韧带时,亦能引起尾骨痛和骶尾部疼痛。当骶髂关节韧带松弛时,骶骨就不能稳固定于骨盆上,导致静态不稳。
四、神经损伤
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骶髂关节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一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周围神经卡压
坐骨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神经束紧贴在骶髂关节的前侧,梨状肌附着于骶骨中段外侧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方通过。骶髂关节错缝是无菌性炎症病变,关节滑膜可能出现嵌顿、出血、水肿,刺激神经出现临床症状。如刺激到股后侧皮神经及坐骨神经时出现大腿后外侧疼痛及坐骨神经刺激症状,刺激到第4腰神经时出现股骨大转子外侧及大腿前方疼痛。骶髂关节错位临床上常出现急性或慢性腰腿痛,但诊断和治疗中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错缝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疼痛麻木等症状。
骶髂关节尽管其活动范围小,但仍然存在活动度。骶髂关节面间的相对运动,刺激和卡压、牵张了周围的神经,就会引起疼痛。如骶髂关节位置发生变化,可以直接刺激骶丛,出现从性坐骨神经痛。若骶骨位置发生变化,可牵动梨状肌,出现干性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错位还可以影响股神经、闭孔神经,临床上出现大腿前面、内侧疼痛、功能障碍。若影响到阴部神经和盆神经时,临床上出现尿频、尿急、肛门刺激症状。
腰骶干、坐骨神经紧贴在骶髂关节的前侧,梨状肌附着于骶骨中段外侧缘,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方通过。骨盆发生移位时容易造成腰骶干和坐骨神经的牵拉,使其在骶骨翼上缘处呈弓弦状绷紧,若发生骶髂关节移位则很可能使该神经在此处卡压受损。发生骨盆移位或骶髂关节脱位时,损伤一侧的骨盆向后、向上、向下、侧方移位或腰骶角过大,也很容易使腰骶干和骶丛神经一起受到牵拉损伤。
骨盆紊乱是神经根刺激症状发生的基本原因。由于外伤或劳损,
骨盆旋转倾斜,骶骨在髂骨间沿着横轴和斜轴扭转,为了代偿与稳定这种扭转,骶骨周围的韧带张力增加而纤维受到破坏,身体的重心转移,腰椎轴线侧弯,椎间孔的骨性通道因侧弯而变狭窄,脊柱的运动节段失稳,神经根受到椎体后角、黄韧带及后关节的卡压,神经根袖因腰椎侧弯旋转则牵拉力加大,椎间盘通过自身纠正姿态失衡无效,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
(二)交感神经刺激
骶髂关节的前面由骶2~骶4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的骨盆神经,和从腰部延伸而来的交感神经纤维组成神经丛,支配着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泌尿生殖器官。骶髂关节紊乱与下腹部的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痔疮、慢性盆腔炎等。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其机制是:①骶髂关节错位后直接刺激压迫。导致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②椎旁或椎前交感神经受刺激压迫;③骶髂关节直接刺激压迫血管,造成血管痉挛。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五、脊柱生物力学失衡
由于慢性劳损或意外伤害,骨盆旋转侧倾,骨盆环的自锁系统受到破坏,髂骨与骶骨间的正常咬合关系失稳,骶骨在两髂骨间沿着横轴及斜轴扭动。
骨盆构成人体脊柱的基础,一旦骨盆倾斜,必然引起躯干的左右前后动、静力失衡、随后因腰椎的失代偿,又相应导致胸椎和颈椎的代偿,胸段后突增加,颈胸交界出现水平倾斜并与骨盆水平相反,以求达到躯干稳定。为了代偿与稳定这种扭动,骨盆及脊柱周围的韧带张力加大,甚至受到破坏,身体的重心转移,脊柱轴线侧弯,椎间孔的骨性通道也因侧弯而变狭窄,同时因脊柱的活动节段失稳,神经根受到椎体后角、黄韧带及后关节的卡压,神经根袖也因腰椎侧弯旋转则牵拉力加大,椎间盘通过自身纠正姿态失衡无效,可加快椎间盘的退变过程,逐渐出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此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青壮年,而且反反复复,难以康复。通过纠正骨盆不平衡,配合对症治疗与消除水肿,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多能痊愈,或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骨盆紊乱以髂骨主横轴错位引起的腰椎侧弯旋转较为明显,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应先纠正骶髂关节紊乱,以减轻骨盆紊乱对椎间孔、神经根和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影响,恢复骨盆和脊柱静动力学平衡关系,使体重平均负荷在骨盆自锁系统上,消除骨盆的失代偿状态。
(一)髂骨错位对脊柱生物力学的影响
髂骨错位会破坏骨盆和腰椎左右侧对称性的平衡,因而造成脊柱侧凸的姿势性代偿,进一步引起诸椎间盘、韧带及关节突应力分布的不平衡,处于倾斜较低一侧椎间盘承受了巨大的扭力、张力和剪力,处于脊柱侧弯凸起侧的韧带组织承受了较大的张力、拉力,处于脊柱侧弯凹侧的骨结构承受了较大的压应力。最后因失代偿而引起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加速,早期可出现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后期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等。特别是颈胸段的对应代偿,由于缺少强大肌肉力量的保护,更容易影响节段的稳定性,容易使椎体发生错动,继而发生脊神经根受压而疼痛。其中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可以发生临床常见的颈性眩晕、脊柱源性心脏病。由于12对脑神经均出自颅底,寰椎错动会受到刺激,有些病人可以诱发延髓综合征和头部五官科症状。骨盆紊乱与腰腿痛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其机理探讨如下:
1.髂腰韧带牵拉是引起腰椎生物力学失衡关键
髂腰韧带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起于髂骨缘而终止第5腰椎横突,下支又分为两支、均终止第5腰椎横突,但上支起于髂骨缘而下支起于骶骨内缘,髂腰韧带上下支的作用不同。
髂腰韧带上支和下支的髂骨分支有限制第4腰椎前屈、侧屈的作用,上支因其髂嵴和第4腰椎横突间起至角较大,在一侧髂骨发生屈曲错位移位固定后,强大而高张力的髂腰韧带上支必然牵拉同侧横突而造成L4~5 节段向同侧屈,横突后移,而该复合运动在Y轴上的空间耦合运动即是向对侧旋转(14棘突偏向同侧)。而附着于第5腰椎横突的下支髂骨支的作用与上支相同,但其起至角较小,类似的生物力学机制不如对第4腰椎的强大。这样髂骨前屈移位最终可造成同侧L4-5椎间盘后缘长期高负荷剪切力而容易退变、突出。
髂腰韧带下支的骶骨分支有限制L5后伸、侧屈的作用,在一侧骨发生屈曲侧倾错位固定后,强大而高张力的髂腰韧带下支骶骨分支牵拉同侧L5横突而造成L5-S1节段向同侧侧屈、横突前移,而该复合运动在Y轴上的空间耦合运动即是向同侧旋转(L5棘突偏向对侧)。这样,髂骨前屈移位最终可造成同侧L5~S1椎间盘后缘长期受高负荷剪切力而容易退变、突出。
2.腰椎左右侧生物力学失衡的上行性进展
髂骨与下肢相连及受下肢的影响,当下肢运动,髂骨也随之运动。在伸大腿屈小腿时强烈收缩股直肌可引起髂骨在骶骨关节面上向前旋转,下肢固定时腘绳肌收缩造成坐骨结节向前下旋转,引起髂骨在骶骨关节面上向后旋转。
当外力作用迫使一侧髂骨相对骶骨及对侧髂骨出现旋转移位并超过允许位移量时,即为骶髂关节屈曲性紊乱。由于两侧髂骨前后向反方向旋转分离,附着在髂嵴上的髂腰韧带牵拉第4、5腰椎旋转移位,脊柱在此轴移动之后可以出现代偿性反向侧弯运动,这种代偿运动为L4椎体旋转倾斜位移,使椎管、椎间盘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限制,纤维基中某一方向胶原纤维处于过度抑制状态,继而发生蠕变、疲劳、断裂,并继发椎管内神经根炎症反应、椎管狭窄等慢性病理变化。如果这种病理变化得不到有效纠正,由于一侧髂骨的后旋,同侧椎间盘后外缘受到异常剪切力,日久必然引起腰椎间盘的退变、突出。
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与髂骨旋转紊乱之间有相关性。两侧髂骨反向旋转紊乱使髂嵴高低不平,引起骨盆向一侧倾斜。为了维持躯干和视力在冠状面上的平衡,在两侧腰方肌、髂腰肌和胸腰筋膜等肌肉韧带的协同作用下,腰椎代偿性地向对侧弯曲,且骨盆倾斜与腰椎侧弯呈中度正相关(R=0.63)。腰椎侧弯引起腰4椎体倾斜旋转及其椎间隙左右不等宽,腰椎侧弯与腰4~5椎间隙呈中度负相关(R=-0.50)。两侧髂骨前后反向旋转紊乱使附着在髂翼的髂腰韧带紧张引起第4腰椎旋转倾斜,旋转倾斜的腰4椎体引起腰4-5椎间盘后外侧承受到应力集中,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异常的剪切力引起腰4-5椎间盘退变、膨出或突出。
在病理机制上,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与髂骨旋转紊乱之间有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一方的发生是另一方发生的结果或原因,称之为二联征。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与髂骨旋转紊乱二联征中常伴有腰大肌劳损、腰方肌紧张痉挛,出现腰3横突综合征,所以腰4-5椎间盘突出症、髂骨旋转紊乱与腰3横突综合征常同时出现,又称之三联征。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中腰4椎体倾斜旋转,为了维持脊柱在冠状面上的平衡,腰2椎体必然反向倾斜旋转,引起相应的椎间孔狭窄,L.2~3神经根刺激受损,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痛、臀上皮神经痛,以及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紧张痉挛,日久形成不安宁综合征。
(二)骶骨错位对脊柱生物力学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腰段脊柱有一生理前凸,称为腰椎弧度或曲度。腰椎间盘和后方的小关节构成三关节复合体,是构成和维持腰曲的重要因素。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结构,使骶骨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倾斜度,骶骨底稍向前向下倾斜。骶骨底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腰骶角,腰骶角与腰椎曲度之间呈正相关(R=0.48)。骨盆前倾时腰骶骨角增大,腰椎前凸亦随之增加;骨盆后仰时腰骶角减少,腰椎前凸变得扁平,骶骨后仰身体的承重力线前移,当剪力作用于腰椎前部时,处于椎间盘中的相对偏后的髓核后移,纤维环承受负荷加大易破裂,突出以多节段为多。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追位于其侧后方神经根管内的神经根,产生剧烈腰腿疼痛,但活动受限不明显。骶椎后凸的增加以骶骨向后移位的方式实现,使骶髂关节负荷急剧增大,往往造成骶髂关节的骨关节炎和顽固性的尾骶部疼痛。
骶骨前倾身体的承重力线后移,作用于腰5椎体后部的剪力增加,当剪力作用于椎间盘组织时,力点小而较集中,易导致L5~S1髓核破裂,多合并有椎弓根峡部裂,突出多为单节段。破裂的髓核游离至后纵韧带下,刺激分布其上的神经纤维,引起腰部剧烈疼痛,且腰部活动严重受限,但腰痛很少伴有下肢坐骨神经痛症状,由于其主要是压迫窦椎神经,而不是坐骨神经。
脊柱自然退变表现为腰椎曲度的减小及顶椎下移,使腰4、5椎体前倾。骶骨的融合增加了其稳定性,但降低了其运动功能,在躯干重力的作用下,骶骨前倾。腰5椎体前倾使其后下缘及椎间盘后移,骶骨前倾使其后上缘前移,导致腰骶关节前后滑移分离,形成下交叉综合征。骶骨前倾与腰4-5椎间隙呈正相关(R=0.27),而与腰5~骶1椎间隙无相关性。腰4椎体的运动轴心在椎体后缘,而腰5椎体运动的轴心在椎体中心。腰5~骶1椎间盘位于相对稳定的骶骨和屈伸活动频繁的腰5椎体之间,椎间盘后侧的剪切力增加,容易膨出或突出,这可能是L5~S1椎间盘退变的力学机制。在病理机制上,骶骨倾斜紊乱与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之间有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称之为二联征。
荷兰学者Bedzinski和Wall研究发现腰部脊柱轮廓应力分布取决于脊柱前凸指数和骶骨的倾斜度,并观察到骶骨倾斜角增加,第5腰椎应力值增高,而腰椎前凸指标较大时第4腰椎应力值增加。Henrypollard等提出骶髂关节与髋关节、下腰椎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影响,调整骶骨的位置可对整个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关节组织应力重新分布,恢复脊柱整体力学平衡。
骶骨两侧的梨状肌有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以维持骶骨的相对稳定。骶骨倾斜移位使附着于骶骨的梨状肌受到刺激后发生痉挛、肥大、增生甚至挛缩,压迫坐骨神经,引起梨状肌综合征。髋关节内旋时,梨状肌限制骶髂关节的运动或产生局部痛和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的长度和力量不等明显影响骶骨在髂骨之间的位置。通过调整腰骶角,梨状肌综合征得以缓解或痊愈。由此可见,骶骨倾斜紊乱与梨状肌综合征常同时出现,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和骶骨倾斜紊乱二联征常合并有梨状肌综合征,三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称之为三联征。
脊柱运动和平衡功能与骨盆生物力学密切协调,这种协调可使机体在低耗能省力状态下生活劳动。而骨盆紊乱会使这种协调关系破坏,影响“蝶—寰一枕”脊柱节律运动。据临床调查,慢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多数存在着寰枕关节的错位(或称固定)。由于脑脊液循环缺少寰枕关节屈伸摇摆节律运动的促进,使脑脊液流动瘀阻,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受到影响,出现失生理态平衡,表现为抗病力低下,易疲劳和多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统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报道,某些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与脊柱紊乱相关,如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血小板功能下降等,通过整复骶骨手法治疗,脊柱平衡得以改善,相关疾病亦得到缓解或痊愈。
呼吸运动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骶骨协调摆动可使呼吸节奏恒定,身体内环境含氧量充足,故骶骨的生理动力学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骶骨在呼吸运动时屈伸协调运动,在呼气与吸气时有节奏的“低头”、“仰头”摆动,是呼吸生理节奏的重要一环,与脑脊液流动共轭运动,称作骶一蝶一枕共轭系统。脑部生理受骶骨失衡的干扰,可致身体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机制紊乱。骶骨的呼吸运动中的摇摆出现差错,导致身体生理机制失稳,产生复杂的生理心理病变。气功偏差患者有骶一蝶一枕骨错动,手法调整均能获得康复,为该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六、与骶关节紊乱相关的腰骶部疾病
(一)骶髂关节炎
骶髂关节表面包裹着一层透明软骨,软骨有厚度和强度并富有弹性,可分泌滑液保护关节。骶髂关节紊乱导致透明软骨的磨损速度远远超过软骨自身修复能力,而变得越来越薄、不平滑、粗糙甚至剥脱状态,软骨下骶、髂骨裸露,因裸露的骨头表明有神经支配,从而骶髂关节痛及活动功能受限。脱落的软骨片也会引起关节内滑膜炎症疼痛,此时软骨为适应这种因关节失去稳定性后的力学变化和缓解关节退变趋势,自身的骨细胞开始又一轮增生,刺激骨膜形成新骨,出现骶髂关节骨性关节炎,过去称致密性骶髂关节炎。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合并骶髂关节错位或损伤,髂关节损伤病人存在着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表现,表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骶髂关节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互为因果。
有人认为骶髂关节错位是引起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受压迫刺激的基本原因,其机理为骨盆环的自锁系统受到破坏后,髂骨与骶骨间的正常咬合关系丧失,髂骨在两骶骨间沿着横轴及斜轴扭动,为了代偿与稳定这种扭动,髂骨附近的韧带张力加大而受到破坏,身体的重心转移,腰椎轴线侧弯,使组成椎间孔的骨性通道也因侧弯而变狭窄。此外因脊柱的活动节段失稳,椎间盘一侧长期承受了较大的应力,纤维环各层逐渐破裂,髓核突出。而神经根受到椎体后角、黄韧带及后关节的卡压,神经根袖也因腰椎侧弯旋转则牵拉力加大,避让受到较大的限制,难免受到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压迫而出现坐骨神经痛。此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青壮年,而且反复发作,难以康复。若不纠正骨盆失衡,仅对症治疗、消炎和对腰椎进行手法调整,是不大容易获得痊愈的。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根性痛使腰椎出现保护性侧弯与后凸畸形,引起脊柱力学失衡,造成骨盆发生代偿性姿势调整,而出现骨盆倾斜,骶髂关节面咬合关系失常,关节周围韧带组织的应力性劳损。此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腰骶神经的刺激往往引起腰骶臀部肌肉的高度紧张,而对运动神经的持续压迫,使骨盆运动肌群丧失正常张力和肌力,因而骶髂骨在不平衡的拮抗肌群牵拉下,出现错位。从临床病例分析,髂骨错位多合并第4、5腰椎间盘突出,而骶骨错位则多见腰5、骶1突出,这就是沈国权教授提出的骶髂关节紊乱一腰椎间盘突出二联征假说。
(三)腰肌劳损
骨盆结构不对称可以牵拉腰背部的软组织,引起腰肌紧张痉挛和劳损。腰肌劳损的主要肌群为腰方肌、髂腰肌、腹横肌及多裂肌,上述肌肉均与骶骨、髂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附着于腰3横突。骨盆错位可引起上述肌肉拉力不平衡并产生对应性代偿,再加体重的压力,可使附着于腰3横突的肌肉、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此种炎症刺激腰椎周围神经,形成腰肌劳损和顽固性腰痛,腰3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部压痛。临床上有些顽固的“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在纠正上述力学不平衡之后,肌张力对称,疼痛也即迅速消失。因此髂旋转移位与腰3横突综合征常合并存在。
(四)腰椎滑脱症
脊柱有一个自然退变史,表现为多裂肌、竖脊肌、胸腰筋膜等腰部肌肉、筋膜紧张痉挛,引起腰椎曲度减小及顶椎下移,使腰5椎体前倾位移。骶骨的融合增加了其稳定性,但减小了其运动功能。重力作用和屈髋肌紧张使腰骶角相对增大骶骨前倾,使骶骨后上缘与腰5椎体后下缘有前后滑移的趋势,使身体重力投射在骨底部斜面上的应,逐步造成椎间盘和椎弓根一上下关节突关节半闭合骨性环的劳损,最后出现椎弓根断裂(或不发生),椎体向前滑脱。
腰骶关节呈冠状位,骶骨的上关节突位于前下,第5腰椎的下关节突位于后上。异常外力或强力弯腰致使腰底角变小即骶骨后仰,骶骨的上关节突作用于第5腰椎的下关节一个异常的剪切力,而第5腰椎上关节突与第4腰椎下关节突形成的后关节呈矢2状位,因此骶骨后仰极易带动第5腰椎向后滑移,椎体向后滑脱,常伴有腰4-5椎间盘损伤,但极少有椎弓根断裂现象出现。
(五)骨质增生
腰椎骨质增生是由于不正常的压力和拉力,或由外伤而引起,它们之间有互为因果关系。例如外伤引起腰部力学不平衡,腰的一侧挤压力加大而另一侧拉张力加大,常见的骨盆紊乱多因上述原因而发生。而且一旦骨盆的生理动力学失衡,必然会导致下肢长短不齐,骨盆也因此而侧倾,腰椎的轴线突向短腿侧。侧弯侧的腰椎受到身体的重力与日常姿势不平衡的挤力,二者的合力可致该侧椎体边缘发生炎症水肿,故凹侧骨质增生较凸侧增生出现早,此种增生称为“压力性骨刺”;此种增生又会引起腰部椎间盘髓核活动异常,使椎间盘的抗压能力减低,椎间盘的纤维老化加速,因而脊柱的活动节段咬合力失稳,再加上不良的姿势,可致腰扭伤后的神经炎症或后关节嵌顿。
(六)梨状肌综合征
骶骨两侧的梨状肌有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以维持骶骨的相对稳定,梨状肌的长度和力量不等明显影响骶骨在髂骨之间的位置。骶骨左右倾斜移位牵拉梨状肌发生损伤性炎性改变,或者痉挛、肥大、增生甚至挛缩,压迫坐骨神经,引起梨状肌综合征。骨盆和骶骨倾斜时长腿股骨大转子处有滑膜炎,可能是梨状肌等外展肌群强烈收缩撕裂的产物。通过纠正骨倾斜移位,平衡内外肌群的力量.
梨状肌综合征得以缓解或痊愈。Snijders 等指出交叉腿坐姿较普通坐位和站立位而言,可相对延长两侧臀部深层的梨状肌,有助于建立骶骨和股骨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张力,增强骶髂关节的稳定性。
七、与下肢关节承重力线改变有关的疾病
骶髂关节紊乱,尤其是髂骨旋转移位可导致骨盆两侧力学平衡的破坏,使得人体骨骼三维空间坐标体系内髋关节的坐标发生改变,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下肢承重力线偏移,从而造成一系列下肢骨关节问题。脊柱问题往往隐藏着骨盆和下肢生物力学的失衡,解决脊柱和骨盆问题为髋、膝、踝关节病痛提供新的临床治疗途径。
以常见的右侧髂骨屈曲错位(髂后上辣向头侧移位,低限、髂前上棘低于对侧,以前称骶髂关节前旋错位)为例,患侧下肢内旋,股骨头下移,下肢假性延长、髌骨内移,仰卧时代偿性膝关节伸直,自然站立时患侧脚较对侧后移,足内翻,因紧张髂腰韧带的牵拉,第5腰椎向对侧旋转前移。患者站立时主要以健肢承重。
髂骨旋前内旋下肢随之内旋,股骨头后外缘应力集中,日久易损伤、坏死及退行性改变。由于下肢承重力线内移,长期的髂骨屈曲移位不能及时纠正的话,可逐渐引起膝关节内侧负荷增高而出现内侧半月板损伤和(或)骨关节炎。而骶骨向后移位的话,则可造成下肢承重力线前移,使膝关节前方负荷增大,因而导致脂肪垫劳损和髌股关节劳损。
(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骨盆和髋关节共享相同的肌肉,因而骨盆的功能与髋关节活动密切相关。骨盆的问题有时以髋关节功能障碍为表现,影响髋关节的运动和增加髋关节的应力。髂骨前后旋转引起髋白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股骨头高低不平出现长短腿。髂骨旋前髋白上移股骨头随之上移而下肢变短,髂骨旋后髋白下移股骨头随之下移而腿变长。两侧髂骨反向旋转移位而加大了两侧股骨头的垂直距离,引起下肢显著不等长而出现长短腿。长短腿直立位时两侧下肢受力不均匀,短腿承受的重力减轻,而长腿承重加大,髋关节受到更大的压应力,易损关节滑膜、软骨便出现髋关节痛,由于应力集中和营养障碍的缘故必然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对照试验表明调整髂骨的旋转位移,可以有效缓解髋关节的疼痛。
(二)股外侧皮神经痛
两侧髂骨反向旋转移位引起髂嵴高低不平,骨盆随之向髂嵴低的一侧倾斜。为了维持视角和头面的平衡,身体的重心就会转移,腰椎代偿性反向侧弯。骨盆倾斜与腰椎侧位密切关联,由于髂腰韧带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腰4椎体的旋转、倾斜,为了维持腰椎在冠状面上的平衡,腰2椎体必然代偿性反向倾斜、旋转,引起相应的椎间孔狭窄,腰2、3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躯干扭转是激发腰痛的原因之一,由于腰2、3神经是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出现臀中肌处疼痛和股外侧皮神经痛,以及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紧张痉挛,日久形成不安宁综合征。
(三)骨性膝关节炎
髂骨内外旋转移位股骨颈也随之内外旋转,下肢的承重力线因此改变。膝关节的Q角因此发生变化,膝关节的间隙出现左右不等宽,内外侧压应力和拉张力不平衡。拉张力增大易损伤关节囊、韧带组织,引起劳损性膝关节疼痛;压应力增大易损伤滑膜、软骨,引起骨性膝关节炎。骶髂关节的功能障碍可引起不典型的膝关节钝痛,而膝关节无明显的结构性损伤,可能与骶髂一髋一膝运动链各关节间应力传递的异常以及紊乱的本体、伤害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有关。
髂骨内旋移位继发股骨颈内旋,大腿随之也内旋而小腿反向代偿外旋,膝关节的Q角增大,引起膝关节的间隙内侧宽而外侧处窄,以及髌骨外移,关节外侧受到更大的压应力,内侧副韧带牵拉紧张内侧受到更大拉张力,形成X型腿;髂骨外旋移位继发股骨颈外旋,大腿也随之外旋而小腿反向代偿内旋,膝关节的Q角减小,引起膝关节的间隙外侧宽而内侧窄,以及髌骨内移,关节外侧受到更大的拉张力,外侧副韧带牵拉紧张.内侧受到更大压应力,形成O型腿。在临床实际中,调整髂骨内外旋转移位可以有效纠正膝关节两侧应力失衡,缓解膝关节退行性变化。
(四)阴阳脚
髂骨内外旋转移位下肢承重力线改变,引起膝关节的Q角发生改变。膝关节与踝关节相连及上下影响,膝关节的Q角增大或减小的变化,踝关节相应外翻或内翻,以及足旋前或旋后畸形。髂骨内旋移位髋关节随之内旋,引起膝关节的Q角增大,踝关节反向代偿内翻,足随之旋后,出现阴脚;髂骨外旋移位髋关节随之外旋,引起膝关节的Q角减小,踝关节反向代偿外翻,足随之旋前,出现阳脚.
踝关节内翻内侧受到更大的压应力,而外侧受到更大拉张力;踝关节外翻外侧受到更大的压应力,而内侧受到更大拉张力。足旋前跟距关节易错缝移位,足旋后跟距舟关节易错缝移位。足的旋转畸形,必然改变下肢的承重力线,影响整个人体的姿势状态,进而又引起病痛上行性发展,髂腰肌、梨状肌紧张痉挛,髂骨及腰椎的旋转移位。通过调整髂骨的空间位置,可以阻断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病理环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免费pc28预测手机软件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